院系专业
海洋与大气学院
供稿单位:翟耀 发布日期:2019-06-13 访问次数:8358

海洋与大气学院是学校最具海洋特色的学院,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学院现设有海洋科学、大气科学两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设有海洋科学、大气科学博士后流动站,拥有物理海洋学、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应用海洋学、气象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博士、硕士点,设有海洋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中外合作办学)3个本科专业。物理海洋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大气科学是山东省重点学科。学院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博士生导师26人、教授42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17人,中、青年教师均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在校生可申请“文苑奖学金”、“赫崇本奖学金”、“澳柯玛奖学金”、“寓新奖学金”、“海洋与大气学院校友奖学基金”等多种奖学金。


●海洋科学 Marine Science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专业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932年国立青岛大学聘请教授开始讲授海洋知识课程,1946年山东大学成立海洋研究所。历经7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海洋科学已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首批15个“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博士点。以中科院院士、杰青、长江学者领衔,以一大批知名学者为骨干,构成了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其教学与科研水平在国内独具综合优势,在历次海洋科学一级学科评估中均排名全国第一。在2018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列居海洋科学全球第6名。

历经70余载的口授身传笔耕,海洋科学专业已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其中,著名物理海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敦欣,现任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兴伟,均为本专业的本科毕业生;1985届毕业生李文波,创造了南沙水文气象观测10项第一,被誉为南沙水文气象事业的拓荒牛,获得“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1988届毕业生乔方利,现任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书记,获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9届毕业生王凡,系国家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和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1997届毕业生杜岩,现任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所长,系2016年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

1.国际一流的办学定位

坚持“强化特色,巩固发展;开拓进取,辐射带动”的办学理念;瞄准国内外海洋科学发展的前沿,以国家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重特色、高标准、高水平、辐射性、带动性地创建国际一流海洋科学特色专业,对我国海洋科学专业的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培养学生成为具备坚实的数学、物理及海洋科学方面的理论和知识基础,掌握从事海洋科学相关工作所需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实践技能,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海洋科技人才。

2.雄厚的师资力量,丰硕的教学和科研成果

海洋科学专业拥有专任教师8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泰山学者3人。绝大多数教师具有海外交流访问和留学经历。

海洋科学专业教师在几十年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一贯重视教学研究,拥有海洋学国家级教育团队, 主持承担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研究成果,迄今已获得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多项省级奖,拥有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视频公开课和一批优质的教学资源。

海洋科学专业教师积极承担国家各类科研项目,最近五年来项目经费合同总额约6亿元。2010年至今已在海洋与气候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SCI/EI源期刊论文400余篇,ScienceNature系列期刊25篇,出版专著4部,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成果奖励3项,部分成果入选全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3.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

本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系统而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掌握海洋科学基本理论、现代海洋调查和资料分析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与信息处理技术,了解海洋科学及其相近学科的研究前沿,具有从事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调查基本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培养目标如下:

培养目标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

培养目标2:具备海洋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目标3:系统掌握海洋科学特定领域专业和专项技能;

培养目标4:能在海洋科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及技术研发工作;

培养目标5: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正确的海洋观。

主要专业课程:

1)专业核心课程:海洋学、区域海洋学、流体力学、海洋调查、卫星海洋学、物理海洋学、海洋要素计算、流体力学实验、海洋调查实习、海洋数值模拟。

2)专业特色课程:海洋环流、海浪、海洋内波、物理海洋实验、风暴潮、潮汐、极地海洋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海洋台站实习等。

4.良好的就业前景

近年来海洋科学专业每年毕业人数在90人左右,每年保送读研人数超过30人,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的在60%以上,其他学生工作主要去向是与海洋科学相关的事业单位、企业公司、部队等。

国家大力发展海洋事业,建设海洋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科学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必将越来越大,海洋科学专业学生未来就业形势也会越来越好。

专业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史久新 教授/系主任,咨询电话:0532-6678180113070880993,E-mail:shijiuxin@ouc.edu.cn

陈旭 副教授/副系主任,咨询电话0532-66782186,13864809360,E-mailchenxu001@ouc.edu.cn



●大气科学 Atmospheric Science

中国海洋大学大气科学专业以“海洋气象”为特色,是全国唯一冠以“海洋气象”的历史悠久的教学和科研院系,是我国培养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海洋气象学等方面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早在1981年设立海洋气象学硕士点,1984年海洋气象学成为我国第二批博士点,目前大气科学为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气象学为山东省重点学科,“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实验室为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003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泰山学者”岗位,是学校“双一流”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

1.国内一流、特色显著的办学定位与目标

办学定位与办学理念:发展以海洋气象为特色的大气科学类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标准,不求大而全,但求小而精,建立精英式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扎实的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基础理论和宽厚的大气科学与海洋科学专业知识,能够把握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国际动态,具有在科学研究中独立提出创新性科学问题并开展研究的能力,能熟练掌握数值计算和数值模拟方法,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海洋气象专业人才。

发展目标:经过长期的研究探索和历史积淀,建成国内第一个大气-海洋学科交叉的海洋气象学。为此,本学科的建设目标是努力保持在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异、海雾等海洋气象学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努力取得更具有国际性的科研成果,提高本学科在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异、海洋气象学等方面的国际地位,最终建设成为特色显著、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海洋气象特色的大气科学,建立一支在国际上能参与竞争、充满活力的创新团队,成为我国培养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与气候、海洋气象及大气环境等方面创新性复合型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2.敬业奉献的师资队伍和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

中国海洋大学大气科学专业目前拥有专任教师27名,实验技术系列教师3名。其中教授10名、副教授9名、讲师8名。教师年龄结构合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占68%)。26名专任教师中有25人具有博士学位(占96%),19名教师具有海外交流访问和留学经历(占73%)。 本专业2019年新引进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李建平教授,师资力量大幅度提升。

自国立山东大学1935年创立物理系天文气象组至今,本专业为我国海洋气象领域培养了2千多名海洋气象人才,以及包括3位杰青(中科院南海所王东晓研究员、中科院大气所罗德海研究员、北京大学杨海军教授)、1名优青(中科院南海所王鑫研究员)在内的大批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拔尖人才。首届学生王彬华是我国海洋气象学事业的奠基人和海洋气象学的开创者,2004年荣获国内气象领域首次设立的最高奖项—“中国气象终身成就奖”。1981级毕业生端义宏现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世界气象组织热带气象研究(WGTMR)工作组主席,全国台风与海洋气象专家工作组组长,201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987级毕业生王东晓曾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首届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0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4级毕业生尹洁曾因为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出色的气象保障工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5年在研项目平均每年8-10项,平均每年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20-30篇;到校科研经费年均700余万元;出版《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和《Understanding of Sea Fog over the China Seas》专著2部和《天气与气候的变化与预测》教材1部;获得软件著作权专利7项。

3.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

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框架下,结合学校发展海洋特色一流学科的要求,以及国家海洋气象发展战略及中长期发展纲要,为适应未来社会对海洋气象人才的社会需求和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而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大气科学综合知识和创新意识,能在与海洋相关的气象、农业、生态、环保、交通、水文、能源、国防等相关领域从事业务、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或者是具有宽厚的数理、外语、计算机基础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本学科不仅制定了特色显著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还拥有高端的教学、科研支撑平台中心。在教学方面,大气科学与海洋科学共同拥有国家级海洋科学教学示范中心(200912月设立),该中心分为海洋调查、海洋气象学、物理海洋与海洋学、卫星海洋学、流体力学、海洋大气数值模拟六个教学实验室,为学生提供科研观测、实验和科学计算的相关条件。同时还拥有国家级海洋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512月设立),主要承担海洋调查过程以及海洋仪器结构、原理和使用的仿真;在观测平台方面,拥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东方红2”号海洋实习考察船(19927月批准)以及“天使”号海洋科考船,目前正建成的“东方红3”号海洋科学考察船已下水,为学生出海进行海洋气象(云、能见度、天气现象、大气温度、湿度、气压、海况等项目)观测和科学研究提供条件;在科研平台方面,大气科学与海洋科学专业共同拥有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为学生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国家级的高起点平台。

主要专业课程:

1)专业核心课程:大气科学导论、流体力学、大气物理学、天气学原理、动力气象学、气候学基础、气象统计方法、数值天气预报、大气探测、天气学分析。

2)专业特色课程:海洋学、海上灾害天气、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物理海洋学、海气边界层与海雾、风暴潮、海洋-大气数据分析等。

4.良好的就业前景

近五年来毕业本科生400余名,其中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的在60%以上,本学科拥有完善的奖助体系和多种形式的研究生招生、培养体系(优秀生的推荐免试,硕博连读,申请-审核制招生等),推荐类别灵活多样,包括普通推免生、科技竞赛推免生、特殊学术专长推免生、研究生支教团推免生、保留入学资格两年从事管理工作推免生等多种类型;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本学科有多名研究生赴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联合培养或攻读学位,极大地提升了本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另外,通过“局校合作”、“所校合作”等与气象业务部门的联合,其余学生工作主要去向是气象局等事业单位、部队(国防生)等,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3-97%之间。从近五年来毕业生的升学与就业情况看,中国海洋大学大气科学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比较适应,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和气象灾害频发,对大气科学专业学生的社会需求未来5-10年内应该保持较大需求,大气科学专业学生未来就业形势依然非常乐观。

专业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黄菲 教授/系主任,咨询电话: 0532-6678632615898802295

李春 教授/副系主任,咨询电话:13792849250


●海洋科学(中外合作办学) Marine Science

为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创新培养模式,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经教育部批准,2014年中国海洋大学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合作开办海洋科学专业的本科教育项目,学生毕业证书上备注“中外合作办学”字样。

1.办学特色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专业历史悠久,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其教学与科研水平在国内独具综合优势,在历次海洋科学一级学科评估中均排名全国第一。本项目依托的海洋与大气学院历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海洋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并向国际海洋科学领域输送了大量杰出人才。

塔斯马尼亚大学为历史悠久的国际知名院校,于1890年成立,是澳洲四大历史名校之一,亦是“砂岩学府”成员之一,在2014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上位列全球第308名,其教学、研究和学生服务设施一流,连续获得学生服务国家奖和澳洲大学最高研究奖。塔斯马尼亚大学是澳洲高等教育委员会推荐的最有研究成就的十所大学之一,其海洋类学科在澳洲全国排名第一,被《泰晤士高等教育》评选为全球前三十强。塔斯马尼亚距离南极仅有2500公里,该校的海洋与南极研究所(IMAS)在研究南极科学领域有重大的贡献。在澳就读期间,塔州旅游委员鼓励塔州各旅行社为留学生提供勤工助学机会,旅游机构可以为留学生提供快速入门培训,并提供在塔州各大旅游机构任职的机会。

基于双方的专业优势,本专业为学生开设了包括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化学等在内的宽泛专业课程,有利于学生将来不受专业限制、自由切换到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方向从事高层次研究,有能力解决在海洋预报、观测、灾害评估等方面的问题。

2.培养模式

经双方反复论证和共同协商,在遵守两国法律、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真诚合作的原则,立足于两校的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和实验条件,两校合作举办海洋科学本科教育项目。双方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师资分授课程、互访交流,学生完成全部课程并达到培养方案要求后,由中国海洋大学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本科毕业文凭、学士学位,在此期间学生可选择赴塔斯马尼亚大学阶段(后两年)学习,符合塔斯马尼亚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学业要求的可同时获得中国海洋大学和塔斯马尼亚大学颁发的双学位证书。

赴澳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将获得荣誉学士学位,并可以争取直接进入博士项目。根据学业成绩,学生在第三年分流,分别执行不同的培养方案。

学生在国内就读可以申请的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社会奖学金和学校奖学金。学生在国外就读可以获得的奖学金包括AMOS政府奖学金、ARCSS荣誉项目奖学金和夏季实习奖学金等。

3.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系统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了解地球气候变化,了解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生态和海洋地质基本过程,掌握海洋科学基本理论、现代海洋调查和资料分析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与信息处理技术,具备从事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评价与管理基本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目标如下:

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

2)具备海洋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系统掌握海洋科学特定领域专业和专项技能;

4)能在海洋科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及技术研发工作;

5)具有正确的海洋观和国际视野。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流体力学、海洋调查、海洋学、卫星海洋学、海洋要素计算、天气与气候概论、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南大洋海洋学、冰冻圈过程、海洋数值模拟等等。

4.相关费用

1)国内学习期间,学费每生5.2万元/年;

2)国外学习期间,学费根据塔斯马尼亚大学的规定收取(2018年约30250澳币/年);

3)如后两年赴澳学习,出国前需向中国海洋大学一次性缴纳后两年专业注册费,并支付澳方学费;

4)国内其他费用参照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收费标准执行;

5)其他出国留学费用(如国外住宿、生活、出国考试、签证、旅行等)自理。

5.毕业去向

国内外与海洋相关的机构,如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涉外机构等部门工作,或出国继续深造,如攻读国外硕士或硕博连读。

首届(2018届)海洋科学(中外合作办学)39名毕业生成功获得毕业证书与学位,包括“4+0”模式毕业生22人,“2+2”模式毕业生17人。赴塔大的17名毕业生中12人获得塔大一等荣誉学士学位,5人获得荣誉学士学位。26人获得了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继续深造的机会,其中:8人直接攻读国内外博士学位,10人攻读国外硕士学位,8人攻读国内硕士学位。相关院校包括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迈阿密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院校。涉及多个专业方向,包括地球科学(海洋科学)、物理海洋学、海洋生物与生态、环境科学、海洋管理和经济类等。海洋科学(中外合作办学)已形成2+2的培养机制,学生知识结构更丰富、知识面更宽、国际化水平更高,国家对本专业研究型和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会持续增大,海洋科学(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未来就业形势也会越来越好。

专业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荣增瑞 副教授/副系主任,咨询电话: 0532-6678280213706340819

余晴晴/项目秘书,咨询电话:15715324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