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忠院士简介 |
男,1930年10月10日生于江苏省昆山市,中国工程院院士,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先后在新疆中苏石油公司、松辽石油勘探指挥部、胜利油田、美国Exxon(埃克森)石油公司休斯敦数据处理中心(EDPC)、美国休斯敦西方地球物理公司等单位工作,曾参加了大庆会战、华北石油会战等国家大型油田的建设工作。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副总工程师。2001年被聘为中国海洋大学双聘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名誉院长。
李庆忠院士作为我国石油地球物理探测领域的唯一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入系统研究了“三维地震勘测”及“偏移成象”的理论和方法,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石油地球物理探测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外地震勘探始终使用“几何地震学”作基础,认为地震波以射线前进,造成地下反射界面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种理论对复杂地质结构会造成很大误差。李庆忠院士于1965年至1969年,系统研究并发展了“波动地震学”的基本概念,并于1972年发表了题为《地震波的基本性质——复杂断块油田的反射波,异常波和干扰波》的21万字长篇论文。该文最早提出“积分法绕射扫描迭加”偏移归位的方法,1975年在北京大学国产150计算机上投产,成功的处理了商河西地区的资料,获得我国第一批迭加偏移剖面,其构造成象准确、断层清晰,使该区两年内探明石油储量5400万吨。
1965年,他首次提出了“三维地震勘探”的方法及其原理,这一方法能够象CT一样使地下结构得到正确的“偏移归位成像”,并于1965年到1967年在胜利油田辛镇构造上首次进行了三维地震勘探的早期实验,与俞寿朋等同志共同研究了复杂断块区的地震勘探方法,采用一套小三角形测网,进行了反射波的空间归位、剖面搬家、断面闭合等方法,提高了精确度,基本搞清了东辛构造的形态;1978年他总结此项工作并代表中国在美国SEG第48届年会上第一次宣读论文,得到国内外学者专家的热烈欢迎与好评。
1966年在山东组织了第一片“束状施工”的三维地震勘探,导致了辛立村油田的发现,使该油田探明储量1100万吨,一年建成了15万吨的规模;1974年,他首创使用“两步法”实现了偏移成像的方法,当时其效率比国际上“一步法 ”高数百倍。“两步法”使得三维地震数据在我国中小型电子计算机上也能实现偏移归位成像,该方法的论文比国外早发表了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