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在海大
学习环境
供稿单位: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5-06-12 访问次数:11804

    ● 优美的环境
    青岛,景色秀丽,气候宜人,蜿蜒连绵的前海海滨,起伏多姿的海上山峦,红瓦绿树的城市风景,浓缩近、现代历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具有典型欧陆风格的多国建筑,构成中西合璧的山、海、城交融的海滨风景线,素有“东方瑞士”之称,是久负盛名的海滨旅游城市和疗养避暑胜地,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唯一伙伴城市。
    海大,依山傍海,坐落在青岛市的风景区。崂山校区位于有“海上名山第一”的崂山风景区。鱼山校区位于风景秀丽的海滨旅游区。浮山校区位于青岛高科园区,北依美丽的浮山,南向碧波万顷的大海。海大曾被网友评为中国“最养眼的十所大学”之一,校园环境优美,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古树参天,绿树成荫,四季常青,风景如画。优美典雅、宁静舒适的环境和丰富多彩、魅力四射的校园生活,是莘莘学子读书求学、健康成长的理想园地。

    ● 良好的学习条件
    海大有近70个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具有不同专业特色的实验室,拥有国内一流、投资数亿元,供教学实践和科学考察使用的3500吨级“东方红2”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300吨级的“天使1”科考交通补给船、与企业合作共建共管2600吨级“海大号”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5000吨级的“东方红3”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正在建造过程中,基本组成了自近岸、近海至深远海并辐射到极地的海上综合流动实验室,初步形成了国内一流的系统化的现场观测能力;学校实验教学中心是全国28所高校先进实验教学中心之一;教学楼宽敞明亮、功能齐全,设有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语音室等。学校网络中心是国家教育科研网省级接点,校内实现了三个校区所有院系、行政办公机构的联网,学生可以方便地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

    ● 现代化的图书馆
    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是私立青岛大学,创建于1924年。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亦始于同期。上世纪前半叶,梁实秋、陆侃如等知名学者、专家曾先后出任馆长。历经近90年的发展,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已经成为馆舍优良、资源丰富、布局合理、管理科学的综合性图书馆。
    图书馆分设于鱼山校区和崂山校区,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阅览座位4000多个,电子阅览室座位250多个。截至2014年底,馆藏纸本文献230余万册、电子图书200万余册、中外文电子期刊3万多种、中外文数据库118个。馆藏文献资源在保持连续性和覆盖面的基础上,针对重点学科分布和核心研究领域的需求,重点加强海洋、水产及相关领域的文献建设,馆藏文献特色鲜明。
    图书馆办馆宗旨是“与读者共同进步”,由著名作家、我校顾问、教授王蒙先生题写。秉承“一切为了读者”的服务理念,致力于为读者提供温馨、便捷的服务。两校区馆实行“一门式”管理,通借通还,每周开放98小时;数字图书馆24小时不间断开放;阅览区藏、借、阅、查一体化;电子阅览室免费开放;预约与委托借阅、图书荐购、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视频点播、网上查询与咨询、读者培训、文献检索教学、科技查新、情报分析等综合服务能力与质量不断提高。数字图书馆发展步伐加快,移动图书馆将馆藏书刊查询、预约、续借等服务延伸至手机等移动设备。
    图书馆的发展目标是:到建校百年时,成为馆藏丰富、特色鲜明、开放文明的现代化图书馆。

    ● 便捷温馨的住宿与餐饮
    住宿:中国海洋大学后勤集团学生社区服务中心承担着全校49栋学生公寓楼及8个教学楼群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其中,学生住宿实行生活区管理模式,各生活区设立管理部,全面负责学生宿舍的住宿纪律、宿舍文化建设、宿舍安全内务检查、学生住宿调配、家具管理等工作,并为学生住宿提供其他相应的服务。学生社区服务中心实行生活辅导员负责制,与院系的辅导员组成社区、院系的“两员”队伍,密切联系学生,倾听学生的声音,及时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
    长期以来,学生社区服务中心始终坚持“以育人为先导,以服务为主体,以管理为保障”的工作思路,通过开展实施“细化服务、提升内涵、规范管理”三大工程,不断强化“学生住(退)宿、安全稳定、宿舍内务和宿舍文化建设”四大服务。建立了“两员”队伍与住宿学生交流机制,定期开展“进楼层、进宿舍、进心灵”活动,不断加强与住宿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组建了学生宿舍自治管理委员会,注重发挥学生党员、学生骨干和宿舍舍长的作用,并吸纳品学兼优的学生协助办理中心日常事务,搭建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平台;创办了社区生活报《港湾》,展示了社区和大学生生活风采;在各宿舍楼内安装了门禁、监控和智能控电系统,在安全上做到技防、人防、物防,为学生提供更安全的生活环境。中心自成立以来,先后被授予“山东省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服务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餐饮:饮食服务中心主要负责海洋大学近2万师生员工的饮食保障任务,有各类食堂、餐厅和服务部门16个,员工近300人,就餐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餐厅以其宽敞明亮、清洁优雅的就餐环境,先进的硬件设施,每天上百种的美食佳肴,吸引着广大就餐师生。餐厅设有南北风味小吃及各种高、中、低价菜,可以满足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消费水平的学子的就餐需求。所有餐厅均提供消毒餐具供师生免费使用。师生持有校园智能卡便可在学校两校区任何餐厅就餐。
    在多年的改革、探索、实践和发展中,海大饮食服务中心紧紧围绕学校的长远规划和后勤集团改革与发展的整体战略,一直注重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机制创新、服务手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提出了构建健康安全高效优质的现代高校饮食服务体系的工作目标,抓管理,重服务。2002年两校区食堂被省教育厅评为“山东省高校标准化食堂”;2003年“学苑餐厅”又在“全国高校百佳食堂风采录”中精彩亮相;2003年底完成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2004年中国海洋大学被确认为青岛市政府实施的集团消费“阳光食品工程”首批试点单位,从2003年至今连续获青岛市“菜篮子”暨“三绿工程”工作先进单位;2004年两校区所有食堂通过市卫生局、市教育局专家审验,认定为青岛市第一批“食品卫生A级单位”;2006年饮食服务中心被中国高校伙食专业委员会评为中国高校伙食工作“先进集体”,“学苑餐厅”获得中国高校餐饮服务行业“百佳食堂”称号,2010年荣获“山东省高校学生食堂管理工作示范单位”称号。2011年获“山东高校餐饮管理工作示范单位”,2012年获“山东高校餐饮服务示范单位”称号。不断提升的管理手段和服务水平,不断改善的办伙条件和就餐环境,为学校教学、科研、生活提供了有力的后勤饮食保障,成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一面旗帜。

    ●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海大精神”为目标,以“学习在海大、成才在海大、创新在海大”为要求,积极营建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从人文、社会、科学等多个角度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内外兼修,兼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形成了以品牌活动为典范,以“海味”文化为特色,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为平台的校园文化体系,有力地推动了高质量人才的培养。
    1.典范式活动精品荟萃
    经过多年的积淀,学校逐步形成了以“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海大论坛”、“大学生辩论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月”、“音乐节暨校园歌手大赛”、“女生节暨青春风采大赛”、“社团活动月”、“研究生海洋发展论坛”、“校庆杯”系列球赛、创业大讲堂等典范式活动,这些活动已成为每年校园文化活动的常规项目,起到了典型带动作用,主导了校园文化的格局。
    2.“海味”论坛名师云集
    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邀请我国首次北极考察队队长,曾八次登上北极,一次穿越南极的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位梦华教授、海军驻南沙守礁部队部队长、“全国十大杰出青年”龚允冲大校、中国第一个登上南极的科学家董兆乾、中国第一个徒步考察南极的科学家蒋家伦、中国第一个南北两极都登上的科学家赵进平等到校开设讲座;邀请包括王蒙、方方、韩少功、张炜、毕淑敏等在内的文学家和包括刘光鼎、欧阳自远、秦伯益、文圣常等在内的科学家光临思想和智慧碰撞的“科学•人文•未来”论坛讲经论道;邀请王蒙、范曾、姜一涵、叶嘉莹、舒乙,以及严家炎、柳鸣九、童庆炳、何西来、顾彬、朱虹、黄维梁、袁行霈、徐通锵等国内外文学研究领域内专家举办名家课程,注重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传递着“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海大精神,形成了“献身海洋、立志成才”的精神氛围和奋发读书的热潮。     
    3.社团活动群星璀璨
    为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分类指导和示范社团的建设,学校出台了《中国海洋大学大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和《中国海洋大学学生社团立项手册》,设立了社团激励基金,对社团活动实行项目化管理,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发展,学生社团已日渐发展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在众多的社团中,有历史悠久的社团如海鸥剧社成立于1932年,至今已有83年的历史,海鸥剧社坚持继承和发扬爱国爱校优良传统,立足现实、贴近生活,说身边人,讲身边事,逐渐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发展成为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学生社团。2006年《飞翔的海鸥——海鸥剧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海鸥剧社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校园文化节中被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标兵”。 2011年8月,剧社《评选戈多》剧组在首次参与的中国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上获得优秀剧目奖(第一位);有影响广泛的社团如爱心社,其开展的“同伴教育”系列活动,引起了青岛市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人口栏目、中国青年报都曾予以报道;有理论学习型社团如大学生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研究会;有服务青年学生就业创业的社团如大学生创业联合会;有体现鲜明学科特色的社团如极地协会、生物协会、环境保护协会等;还有因共同志向或兴趣爱好组建的社团,如武术协会、舞蹈者协会、乒乓球协会等。社团队伍不断壮大,各社团立足于学校文化建设大环境,纷纷开展自己的特色活动,引导学生成为科技、文化、体育、公益等活动的兴趣爱好者,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搭建起广阔舞台。

    ● 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深入开展
    学校积极发挥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育人作用,不断增强其针对性、实效性,使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学校的“三下乡”、重大活动志愿服务、研究生支教团志愿服务等已形成了品牌。
    1.广泛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按照“自由组队、自主申报、立项答辩”的项目化操作模式,在学生中认真组织开展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每年派出百余支校级重点实践服务队,走进农村、企业和社区,广泛开展政策宣讲、社会调查、支农支教、环保宣传、红色体验等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国情、了解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多年来,学校涌现出“东乡行”西部志愿者服务队、赴荣成科技服务博士团、“我爱我的祖国”大学生党员实践服务队等一大批特色鲜明的实践服务队,涌现出6支全国优秀服务队,学校连续20年被中宣部、团中央评为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近五年来,共101人次获“山东省‘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称号,194名学生获“山东省‘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学生”称号, 多人次在“调研山东”项目中获得一、二等奖。
    2.热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学校发挥大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优势,积极组织招募学生志愿者服务大中型国际赛会。例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青岛奥帆赛中,我校共派出志愿者904人、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志愿服务工作中我校选拔出179人、2012年第三届亚洲沙滩运动会中我校派出98人参与赛会志愿服务、2014年青岛世园会志愿者从我校选拔350余人。此外,千余人次志愿者参与“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世界柔道大奖赛、国际马拉松赛、韩国丽水世博会、青岛国际啤酒节、世界华人论坛、中国国际循环经济成果交易博览会、2014年APEC贸易部长会议等重大国际国内活动的礼仪接待、语言翻译、信息管理、会务安排等技术性服务工作,得到广泛好评,向社会展示了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学校还积极与各级部门密切配合,开展了内容丰富的社区服务活动,如科普知识进社区、社区文艺演出、走进特殊学校、敬老院献爱心、街道办事处实践锻炼等,在活动中增强了学生们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提升了我校大学生的良好形象。
    3.积极参与扶贫接力计划和西部计划
    自我校被列入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2002年派出研究生赴西部支教以来,学校已先后派出144名研究生到贵州德江、贵州遵义和西藏开展支教工作。支教团成员全身心投入到支教工作中去,将“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海大精神带到了大山,带进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和心里。支教期间,支教团利用各种形式搭建服务平台,为当地发展提供支持。2005年,学校研究生支教团被中宣部、共青团中央确定为全国纪念五四运动86周年先进集体典型,并获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贡献奖。2011年我校支教团的事迹得到了教育部、团中央的充分肯定,《十年支教路,千里山海情——中国海洋大学充分发挥研究生支教团实践育人作用》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团中央将我校支教团事迹推荐为典型在中央电视台进行了报道。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主要媒体也分别报道了我校研究生支教团的事迹。2014年,我校支教团参与的“水暖同欣”项目获得第十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
自2003年参加西部计划以来,学校共向新疆、青海等西部地区选派74名优秀学生。同学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在各自的岗位上认真开展工作,经过适应和锻炼,将青春和热情奉献到祖国西部的建设发展中去。

    ● 科创教育硕果累累
    学校以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和创业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学术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中,先后获得全国一等奖5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9项及山东省各级奖项百余项,学校连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系列竞赛“校级优秀组织单位”。在国家海洋局、教育部、团中央联合开展的“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活动中,包揽了第一届大学生组的前十名,在第三届增设的团体比赛中勇夺冠军,2人次获得大赛最高奖项—南极特别奖。学校在七届比赛中共有2名同学获得赴南极考察、1名同学获得赴北极考察、20余名同学获得赴西沙群岛考察资格,获奖人数占总数的50%以上。学校为加强创业教育专门开设了《大学生创业基础(KAB)》选修课,组建“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开展“创业活动月”、“创业大讲堂”等活动,建立完善“就业创业见习基地”,2010年被团中央确定为“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获批“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2011年获“全国十佳KAB创业俱乐部”。